立春的晨光穿透薄雾,为百草园新栽的银杏树苗镀上一层金边。姜小满蹲在苗前,指尖轻触嫩绿的新芽——这株由学子们亲手种下的树苗,竟在寒冬未尽时就迫不及待地萌发了。
"先生!"栓子气喘吁吁地跑来,手里挥舞着一封信,"京城来的急件!"
姜小满展开信笺,太医院的朱红印鉴赫然入目。原来太后下旨,要在全国设立十二处"百草园分苑",由她统筹规划。随信附上的,还有一叠盖着玉玺的空白任免状。
"这......"她一时语塞。这样的殊荣,远远超出了一个乡野药师的想象。
阿婆闻声从灶房出来,围裙上还沾着面粉:"丫头,怎么了?"
姜小满将信递给老人,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腕间的月牙胎记。三年前她刚穿越来时,何曾想过会有今日?
"好事啊!"阿婆粗粗扫过信纸,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,"咱们百草园的种子,真要撒遍天下了!"
消息像春风般迅速传开。铁匠带着徒弟们连夜赶制教学用具,周婶组织妇女们缝制新的学徒服,连赵老大都主动请缨去邻县采购建材。最忙的要数小草和文茵,两人整日伏案疾书,将百草园的规章制度、课程设置整理成详细的章程。
"小满姐姐,你看这样分行不行?"小草指着自己设计的课程表,"基础班学药材辨识,进阶班教栽培技巧,优秀者还可选修太医局的诊断学......"
姜小满惊讶地发现,小姑娘不仅考虑到了教学进度,还细心地标注了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。这份远超年龄的周全,让她既欣慰又心疼。
"做得很好。"她轻抚小草的头发,"不过别忘了给自己留些休息时间。"
小姑娘却摇摇头,眼睛亮晶晶的:"我不累!想到以后各地都能学到百草园的本事,我就浑身是劲!"
正月十五上元节,第一批分苑的管事人选齐聚百草园。
姜小满原以为来的会是各地名医,没想到太后竟采纳了她的建议——十二位管事中,有六位是百草园培养的学子,三位是民间口碑极佳的铃医,还有两位女医和一位退伍的老军医。
"这位是江南分苑的管事,林惠娘。"姜小满向众人介绍自己曾经的弟子时,声音难掩自豪。
惠娘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,举止间却还带着往日的腼腆:"多...多谢先生栽培。我们江南分苑打算重点发展水生药材......"
老军医吴瘸子最是激动,他拍着那条伤腿说道:"姜先生,老朽在军中见过太多兄弟因缺医少药落下残疾。如今北疆分苑成立,总算能了却这桩心事了!"
会议持续了整整三日。众人白天讨论各分苑的特色发展方向,晚上则围炉分享各自的医术心得。姜小满特意安排了记录官,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《百草园医案集》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临别前的赠礼环节。每位管事都收到了一株由百草园药圃培育的药材苗——有用特殊方法培育的血竭,有适应北方气候的川贝母,甚至还有几株极为罕见的雪莲幼苗。
"这些是百草园的根基。"姜小满将苗木一一交到他们手中,"望诸位精心呵护,让它们在各处生根发芽。"
吴瘸子接过雪莲苗时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微微发抖:"姜先生放心,老朽定当用性命护它周全!"
送别众人那日,天空飘着细雨。姜小满站在百草园门口,望着车队渐行渐远,心中百感交集。三年前那个为温饱发愁的穿越者,如今竟成了改变整个朝代医疗格局的关键人物。
"回吧。"阿婆撑着油纸伞走过来,"你种的七叶一枝花今日抽新芽了,去瞧瞧。"
春分时节,百草园迎来了一位意外的访客。
姜小满正在药圃指导栓子嫁接技巧,忽然听见园门外一阵骚动。抬头望去,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跨过门槛——竟是三年未见的茶商苏娘子!
"苏姨!"她惊喜地迎上去,"您怎么......"
话未说完,她突然愣住了。苏娘子身后还跟着十多个衣衫褴褛的孩子,年龄参差不齐,但个个眼神清亮。
"这些是北疆战乱留下的孤儿。"苏娘子拍了拍身上的尘土,"我在商队里捡的。想着你这儿既能学本事又有饭吃,就......"
孩子们怯生生地站着,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甚至往苏娘子身后躲了躲。姜小满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当初小草的影子。
"来得正好。"她蹲下身,与孩子们平视,"我们刚建了新的寝舍,还缺人手照顾药圃呢。"
就这样,百草园又多了十三名小学徒。阿婆翻箱倒柜找出当年小草穿过的衣裳,周婶连夜赶制新被褥,连铁匠都特意打了几套小号的药铲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栓子的表现。这个曾经内向的男孩,竟主动请缨担任孩子们的"大师兄"。他手把手教他们辨识草药,耐心地纠正每个动作,俨然是当年小草的翻版。
"先生,"有天夜里,栓子突然来找姜小满,"我...我想去北疆分苑。"
姜小满惊讶地放下笔:"为什么突然......"
"吴爷爷来信说,那边缺人手。"男孩低着头,"而且...我想让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,也能有个奔头。"
月光下,姜小满看见了他眼中的坚定。这一刻,她仿佛看到了百草园精神的传承——就像那株银杏树,不断抽出新的枝芽。
清明前夕,姜小满收到各分苑的第一批汇报。
江南分苑利用水网优势,成功培育出了水养血竭;北疆分苑的雪莲苗熬过了严冬,已长出第三片叶子;西南分苑更是创新地将药膳与当地饮食结合,开发出了十余种新品......
"先生!快看这个!"小草兴奋地挥舞着一封信,"惠娘姐说,江南分苑收了个天赋异禀的孤女,认药的本事比当年的兰儿还厉害!"
喜讯接连不断。最让姜小满欣慰的是,各分苑都严格遵守"平价供药"的承诺,甚至有几个富商受此感召,主动捐资设立了"施药基金"。
"丫头,尝尝这个。"阿婆端来一碗青团,翠绿的外皮散发着艾草清香,"按你教的新法子做的,加了茯苓粉。"
姜小满咬了一口,软糯适中,带着淡淡的药香。她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破草屋里为黑面饼发愁的自己,恍如隔世。
"阿婆,"她轻声问,"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,您会难过吗?"
老人手上的动作顿了顿,随即若无其事地继续摆盘:"傻丫头,鸟儿长大了总要飞的。只要记得常回来看看......"
话未说完,院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。一个风尘仆仆的驿卒高喊着冲进来:"姜先生!太后娘娘病重,太医院束手无策,急召您入宫!"
姜小满连夜启程,只带了那套太后赐的金针和一本手抄的《药王针经》。
临行前,阿婆将一个小布包塞进她怀里:"路上吃的。"打开一看,是十几个精心捏制的茯苓糕,每个都做成月牙形状。
马车日夜兼程,五日后抵达京城。皇宫比记忆中更加肃穆,侍卫们凝重的表情预示着事态的严重。
慈宁宫内,太后脸色灰败地躺在榻上,几位太医愁眉不展地守在旁边。见到姜小满,秦嬷嬷如见救星般扑上来:"姜姑娘,快看看娘娘!"
把脉片刻,姜小满心中已有论断——太后并非急症,而是多年积劳成疾,加上年事已高,元气大损。
"民女需要新鲜血竭和三七。"她沉声道,"另外,请准备一套灸具。"
治疗持续了整整三日。姜小满几乎不眠不休,时而施针,时而熬药,偶尔用轻柔的声音给太后讲述百草园的近况。当她说到那些孤儿学徒时,老人紧闭的眼皮微微颤动。
"娘娘?"
太后的手指轻轻勾了勾她的衣袖,嘴唇蠕动着说了什么。姜小满俯身倾听,竟是:"像...你娘......"
第四日清晨,太后的气色终于好转。当一碗特制的药膳下肚后,老人家甚至能坐起来说话了。
"好孩子......"她虚弱地拉着姜小满的手,"哀家梦见你娘了...她说...为你骄傲......"
姜小满心头一震,正想追问详情,太后却已疲惫地闭上眼睛。秦嬷嬷示意她退出内室,将一个紫檀木匣交到她手中。
"娘娘早备下的。"老嬷嬷红着眼圈说,"她说...若有不测,务必要你亲启。"
回到暂住的偏殿,姜小满小心翼翼地打开木匣。里面是一幅泛黄的画像——画中女子一袭素衣,手腕上赫然是和她一模一样的月牙胎记!画像背面题着两行小字:"药王遗脉,济世为怀"。
【叮!主线任务最终阶段解锁:"血脉传承"】
【完成条件:将药王绝学传授给至少十二名弟子】
【当前进度:9/12】
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,姜小满却只是轻轻合上木匣。窗外,一株早开的桃花探进廊檐,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。
她忽然明白,无论能否回到现代,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使命都远未结束。那些散布在各处的分苑,那些正在成长的学徒,还有阿婆、小草、栓子......都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。
远处传来晨钟的声音,新的一天开始了。姜小满整理好衣冠,向着百草园的方向微微一笑,转身走向太后的寝宫。
那里,还有未尽的传承在等待着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