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节很快过去,村里人对于建学堂的热情依旧高涨,但即便他们恨不得立马把学堂建起来,也得先做田地里的活。
林家买下的六百亩地,原先在徐地主手里大部分都是佃了出去的,林易依旧佃给这些人,只收三成的租子。
这部分无需他们操心,只等秋收后拿租子即可。还有一些需要自己经营的,年前也已找好了长工,再在附近几个村子招些短工就可以料理了。
地里的事情重要,却不需要林易多操心,都交给了福顺来管。福顺做惯了这些事,交给他很放心。
望山则被林易派去管瓷山的那一摊事,这是林家目前比较紧要的项目,还是从未涉及的领域,林易放不了不少心在这上面。
刚过完年,天气还未转暖,地里的活有限,修路的人手虽不如年前多,但还有一些家里地少的壮劳力在继续做。
此外,春耕后瓷厂所需砖瓦木石也需要采买起来。还有村里学堂需要的材料,可以放一起买。其它的都还好说,砖必须提前预定,砖窑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砖卖的,尤其是他们要的量还不小。
村里人都忙着建学堂,林易打算从更远些的村子招建瓷窑的人手。手里银钱不足,林易依旧只打算先建一个窑,简单建几间房供瓷窑做工的人居住,后期有了钱再扩建。
瓷窑建好后前期不需要太多人手做工。柴家一家四口,再从林家仆役中抽调几个人打下手即可。
林易这一忙碌,林安澜就搬到了东院跟着林智他们读书,生活没有太大变化。
刚过完年,林安澜就在静心书斋里寻摸要拿给周佩宁和吴月皎的生财法子。
大年初一,桃丫一大早就来找林安澜去串门。
按照守孝的规矩,林安澜不该去其他人家里做客的,但和桃丫一起来的族长媳妇劝说,村里不讲究这些。林家几个大人不出门也就算了,小一辈的找朋友玩一下没什么。
林安澜便和桃丫几个把村里走了一遍。
林安澜发现,林家湾几户家家户户都有织布的工具,有些上面还有没织完的布匹,大部分是麻布,只有几户人家的上面用蚕丝织成纱罗或者素绢。
林安澜问了桃丫,得知她家里女人们除了做家务,农忙时下地,其余时间都用在了织布上。
林家湾多在田间地头种麻,这也是要交的赋税中的一种,大部分人手艺一般,便都织麻布,只有少数几家人从县城买了蚕丝来织。丝织品当然比麻布值钱得多,但这手艺不是谁都有的。
林易便产生了想法,既然是要帮助女孩,不如做布匹刺绣生意,这也是大虞朝女性们擅长做的,还能促进女性就业。
刺绣是门手艺,村人缝补衣物,做个简单的东西还好,复杂的刺绣品却是做不来,而好的绣娘不好找,所以林安澜考虑过后将这项排除。
但织布可是她们每天要做的事,上手应该不难。
经过林安澜的寻找,她决定把‘缎’的织法拿出来。
这个时代,还没有‘缎’这种丝织品,这也是林安澜选中它的一大原因。
不管是上次给林易的陶瓷技艺,还是这次的布匹织法,林安澜都遵循一个原则,只把这个时代没有的技艺拿出来。
她的书斋能赚钱的法子浩如烟海,没必要用这里已经有的来赚钱。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发明掌握一种能赚钱的技艺不容易,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。她不想去抢占他们的市场,挤压匠人们的生存空间。
缎类丝织品在林安澜那个世界的古代,是丝绸产品中技术较为复杂,织物外观最为绚丽多彩的种类。这便是林安澜选择它的第二个原因。
虽然工艺复杂,但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,一步步往繁复方向学习发展。
当然,织出来的成品也只能卖给富贵人家,普通人可消费不起。
和上次做陶瓷书一样的步骤,不同的是这次用的纸是她在书坊买的。
把册子打印出来,林安澜发觉忘记买书封了。
要不,再去她爹书房摸一个?或者换个目标,拿她大伯或者哥哥们的?反正书封的问题不大。
林安澜看看摞在一起只差装订的册子,则在想怎么送到她娘和大伯母手上。
还和上次一样装作是买回来的?
林安澜摇摇头,否决这个想法。
一次还说的过去,若是再用这种方法,长辈们一起聊上几句,知道这书都是她买回来的,很容易发现端倪。
这次得想个其它的方式。
林安澜在藏书楼乱转悠,办法没想到,先在落地窗边的躺椅下发现一本书。
林安澜捡起来一看,原来是她穿越前正在看的小说,名字叫《虞歌行》。
林安澜回忆一番,穿越前一段时间,她刚买了一批书斋里没有的小说回来丰富藏书楼,那天中午随手从里面拿了一本书来当睡前读物,只是刚看了个开头就睡着了。看的那点开头剧情她已经忘差不多了,只记得作者文笔还不错,剧情流畅,能让她看下去。
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,这书掉到了躺椅下面,以至于她现在才发现。
也是最近都是用扫地机器人打扫的地面,如果是她找的定时上门的保洁阿姨来打扫,早就给她放到桌子上了。
林安澜拿着书想把它放回书架上,转念一想,自己也很久没看过这类小说了,最近都在和古代的文言文读物和各类技艺书籍打交道,偶尔也可以看看轻松一下,便放到了躺椅旁边的矮桌上。
有这本书打岔,林安澜思维转了个弯又回到用什么办法把书拿到明面上来。
一直想还想不出个所以然,但注意力分走一会儿倒是有了好办法。
既然忘记买书封,索性就不用了!
林安澜直接把册子装订好,小心翼翼将每页纸都揉皱,尤其是边角的地方,都卷得翘起来,又把其中几页边上撕开口子,还有的撕掉边角。
做完这些,林安澜觉得还不够,拿着书出门来到菜园子里,狠心将册子按在土里,翻开其中几页撒上一些土。
最后,林安澜回屋里找来几本厚重书籍压在册子上。
这么一番操作下来,一本看上去脏兮兮饱经岁月侵蚀的书呈现在林安澜面前。
林安澜满意地点点头,还好她当初买的纸没那么洁白,这么一折腾,真有保管不善的古书那味儿了。
准备好了书,林安澜便跑到周佩宁那里,说要看她的书。
周佩宁正忙着,听林安澜说完没想太多就挥手让身边的管事周妈妈带她去库房。
周妈妈是陪周佩宁一起长大的贴身丫鬟,到年纪嫁了人,依旧在周佩宁身边伺候,掌管着周佩宁房里大小事务。
周妈妈带林安澜来到放书的库房,找出一个樟木箱子打开,说道:“这就是夫人的书,小姐要看什么样的?”
林安澜伸头去看,只见一米见方的箱子勉强只放了半满。
林安澜纠结一番,说道:“娘的书太少了!我不看了。周妈妈你还是放回去吧!”
说完,转身离开库房。
周妈妈赶紧把书箱合上放回原处,又跟着林安澜回到正房。
周佩宁见两人回来,手上也没拿着书,问道:“不是要拿书看吗?”
林安澜皱着小眉头说:“娘的书太少了!”拢共不过半箱,她怎么偷偷把册子塞进去。这么少的书,娘记不住有哪些,打理这些的周妈妈还记不住吗?
周佩宁没和她争辩,说道:“是啊,我又不喜欢读书,你大伯母的书多,书箱子都能摞半屋子呢!”
林安澜眼前一亮,对啊,她可以去找吴月皎。
林安澜从榻上蹦下,留下一句“我去找大伯母,看她的书去”便跑得不见人影。
周佩宁无奈笑笑,自家女儿还真说不了是什么性子,刚生下来时特别好带,不哭不闹,自己坐那就能玩半天,那时候都说她是个沉静的,谁知越长大越好动了起来。
林安澜一路小跑到东院正房,吴月皎正拿着书在看,见到她笑道:“澜娘怎么来大伯母这里了,看你跑的这一头汗,快来,我给你擦擦。”
这段距离还真不近,即便是冬天,林安澜也微微出汗,只是没有吴月皎说的那么夸张。
林安澜乖乖走过去任吴月皎拿帕子给她擦脸,擦完后说出自己的目的:“大伯母,我娘说你有一屋子的书,能让我看看吗?”
吴月皎没想到她跑过来是为了这事,笑道:“一屋子也称不上,只是比你娘那不读书的要多上不少。”
妯娌两个关系好,开这种玩笑也无伤大雅。周佩宁听见也不会生气,她确实不爱读书,大嫂说的是事实。
“我想看看。”林安澜重复道。
“好啊。”有人想看她的藏书,吴月皎还是很高兴的,亲自带着林安澜去了她的书房。
长安的行李运到,吴月皎便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书房。几排书架一摆,房内也就够放下一个书桌了。
吴月皎带着林安澜在书房里转了一圈,心里也很自豪。
这些书大都是跟她陪嫁来的,有些还是孤本,连林智有时候也要向她借书来看。之前在长安,家里没有那么大地方,她都是和林智共用书房,这些书很多都只能摆在箱子里摞起来,现在终于有了足够的地方把所有书都摆出来。
就冲这一点,吴月皎对在村里生活就满意不少。
林安澜一排排书架看过去,也有些震撼。她爹的书房都没这么多书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