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新科举制度的顺利推行,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一股新气象。
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皆是新科进士的才学与抱负,对秦易珩和秦云乔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。
然而,秦易珩深知,科举制度的改革只是迈出了整治官场、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第一步,还有诸多政务亟待完善,而秦云乔也同样时刻关注着朝中诸事,与兄长并肩作战。
这一日,阳光明媚,秦易珩在王府花园中踱步沉思。花园里繁花似锦,蝶舞蜂飞,可他却无心欣赏这春日美景。
一旁的管家见他眉头紧锁,欲言又止,犹豫再三后,还是轻声问道:“殿下,可是朝中事务又有难处?”
秦易珩停下脚步,微微叹了口气,说道:“科举虽已革新,但官场积弊已久,官员们的行事作风仍有待改进。我苦思良久,却一时难以找到万全之策。”
正说着,秦云乔莲步轻移,走进花园。
她身着一袭淡粉色罗裙,如春日盛开的桃花,明艳动人。
见兄长一脸愁容,她关切地说:“五哥,可是还在为官场之事烦恼?”
秦易珩点了点头,说:“七妹,你来得正好。如今朝堂之上,虽经科举舞弊案一事后,众人收敛了许多,但仍有部分官员尸位素餐,办事拖沓。长此以往,国家如何能繁荣昌盛?”
秦云乔柳眉轻蹙,沉思片刻后说:“五哥,依我之见,我们不妨建立一套官员考核制度。定期对官员的政绩、品德进行考核,表现优异者予以嘉奖晋升,而那些碌碌无为、品行不端的官员则加以惩处。如此一来,或许能激励官员们奋发向上。”
秦易珩眼睛一亮,拍手称赞道:“七妹所言极是!我竟一时未想到此计。只是这考核制度,具体该如何制定,还需细细斟酌。”
二人正商议间,王府侍卫匆匆来报:“殿下,刑部尚书赵铭求见。”
秦易珩连忙说道:“快请赵尚书进来。”
不多时,赵铭大步走进花园,向秦易珩和秦云乔行礼后,神色凝重地说:“殿下,臣近日在巡查京城周边郡县时,发现有些地方官员在征缴赋税时,存在私自加征、中饱私囊的现象,百姓们怨声载道。”
秦易珩闻言,脸色骤变,怒目圆睁道:“岂有此理!这些官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,公然鱼肉百姓。赵尚书,此事你可调查清楚了?”
赵铭躬身答道:“殿下,臣已掌握了确凿证据,涉及的官员不在少数,且其中不乏一些任职多年的老臣。”
秦云乔秀眉紧蹙,气愤地说:“这些人简直是朝廷的蛀虫,若不加以严惩,如何能平民愤?”
秦易珩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,说:“赵尚书,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调查处理。务必将所有涉案官员一网打尽,一个都不能放过。同时,要安抚好百姓,对于那些多征收的赋税,必须如数退还。”
赵铭领命而去。
待赵铭离开后,秦易珩转身对秦云乔说:“七妹,看来这官场的腐败现象已经深入到各个角落,我们必须加快整治的步伐。这官员考核制度,也得尽快落实。”
秦云乔点头表示赞同:“五哥,此事刻不容缓。我们可召集朝中大臣,共同商议考核制度的具体细则。”
于是,秦易珩立刻派人通知朝中大臣,次日在王府议事。
第二日,大臣们齐聚王府。
众人落座后,秦易珩神色严肃地说:“诸位大人,近日我听闻有些地方官员在征缴赋税时中饱私囊,百姓苦不堪言。这等行为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声誉和百姓的利益,必须予以严惩。同时,为了从根本上整治官场,我和七妹商议,要建立一套官员考核制度,今日请诸位大人前来,就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。”
一位老臣捋了捋胡须,说道:“殿下,建立官员考核制度,确实是个良策。只是这考核的标准和方式,还需慎重考虑。若标准过高,恐许多官员难以达到;若标准过低,则难以起到激励作用。”
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:“不错,而且这考核的执行也至关重要,必须确保公平公正,不能让考核流于形式。”
秦云乔微微一笑,说道:“两位大人所言极是。依我看,这考核标准可从多个方面制定,如政绩、品德、廉洁等。政绩方面,可考察官员在任职期间的民生改善、经济发展等情况;品德方面,可通过百姓的口碑、同僚的评价来衡量;廉洁方面,自然是要杜绝贪污受贿等行为。至于考核方式,可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。”
大臣们听后,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
众人又围绕着考核制度的具体细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,各抒己见。
有的大臣提议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,负责对官员进行考核;有的大臣则建议将考核结果与官员的俸禄、晋升直接挂钩,以增强考核的权威性。
经过一整天的商议,一套初步的官员考核制度终于拟定出来。
秦易珩看着手中的制度草案,满意地点了点头,说:“诸位大人辛苦了。这套考核制度虽还有待完善,但也算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待我和七妹再仔细斟酌一番,便向全国推行。”
大臣们纷纷起身,向秦易珩行礼后,各自散去。
然而,就在秦易珩和秦云乔准备对官员考核制度进行最后的完善时,又一件棘手的事情发生了。
京城中一些商户联名上书,状告户部官员在商业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,如乱收费、刁难商户等,严重影响了京城的商业发展。
秦易珩得知此事后,心中十分忧虑。
他深知商业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,若不能妥善解决此事,不仅会损害商户的利益,还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。
秦云乔看着兄长忧虑的神情,安慰道:“五哥,莫要着急。既然商户们来告状,我们就好好调查此事,给他们一个公道。”
秦易珩点了点头,说:“七妹说得对。此事就由你负责调查吧,务必查明真相,看看这些户部官员到底在搞什么名堂。”
秦云乔领命后,立刻着手展开调查。
她乔装打扮成一名普通商户,深入京城的各个商铺,与商户们交谈,了解情况。
经过几天的明察暗访,秦云乔终于掌握了户部官员乱收费、刁难商户的证据。
原来,户部的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,私自增加了许多商业税费,而且在商户办理各种手续时,故意拖延时间、索要贿赂。
秦云乔将调查结果汇报给秦易珩,秦易珩听后,怒不可遏:“这些官员简直无法无天!商业乃国家经济之命脉,他们却如此肆意破坏。七妹,你说该如何处置这些人?”
秦云乔沉思片刻后说:“五哥,依我看,我们可先将这些涉案官员撤职查办,然后对户部的商业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顿。同时,要向商户们公开道歉,并承诺今后会营造一个公平、公正的商业环境。”
秦易珩采纳了秦云乔的建议,立刻下令将涉案的户部官员全部撤职,交由刑部审理。
同时,他亲自召集京城的商户代表,向他们表达了朝廷的歉意,并承诺会尽快整顿商业管理秩序。
商户们听后,纷纷表示感谢。
在整顿户部商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,秦易珩和秦云乔发现,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朝廷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,给了一些官员钻空子的机会。
于是,他们决定组织朝中的律法专家,对现有的商业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修订。
经过数月的努力,新的商业法律法规终于修订完成。
新法规明确了各项商业税费的标准,简化了商户办理手续的流程,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。
同时,还设立了专门的商业纠纷调解机构,为商户们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。
新法规颁布后,京城的商业活动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。
商户们纷纷称赞秦易珩和秦云乔的英明决策,京城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然而,秦易珩和秦云乔并没有因此而满足,他们深知,国家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。
这一日,秦易珩在宫中处理完政务后,来到御花园散步。
此时正值夏日,花园里绿树成荫,荷花盛开,微风拂过,送来阵阵清香。
秦易珩漫步在花丛中,心中却在思考着国家的教育问题。
他深知,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,而目前国家的教育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。
正想着,秦云乔走了过来。她看到兄长若有所思的样子,便问道:“五哥,又在想什么呢?”
秦易珩说:“七妹,我在想国家的教育问题。如今科举制度已经革新,可教育体系却还未跟上。许多学子在求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,如师资不足、教学质量不高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。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。”
秦云乔点了点头,说:“五哥所言极是。教育乃国之根本,我们不能忽视。依我看,我们可从多个方面入手。首先,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,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;其次,要提高教师的待遇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;再者,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,让偏远地区的学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。”
秦易珩听后,眼睛一亮,说:“七妹,你的想法很好。我们可先在京城试点,建立几所模范学校,从师资配备、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。待取得经验后,再向全国推广。”
秦云乔表示赞同:“如此甚好。不过,要办好学校,还需选拔一位德才兼备的校长。五哥,你可有合适的人选?”
秦易珩沉思片刻后说:“我倒想起一个人,翰林院的大学士李承恩。他学识渊博,品德高尚,且对教育事业颇有见解。若能请他出任校长,定能将学校办好。”
秦云乔听后,笑着说:“李大学士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。五哥,你可派人去请他来商议此事。”
于是,秦易珩派人去请李承恩。
李承恩得知秦易珩的意图后,欣然应允。
他来到王府后,与秦易珩和秦云乔就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
李承恩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,如开设多样化的课程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、推行因材施教等,得到了秦易珩和秦云乔的高度认可。
在李承恩的主持下,京城的模范学校很快开始筹建。
秦易珩和秦云乔亲自参与学校的规划和设计,从选址、建筑风格到教学设施的采购,都严格把关。
同时,他们还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,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,京城的模范学校终于建成。
学校占地面积广阔,建筑风格古朴典雅,教学设施一应俱全。
开学那天,秦易珩和秦云乔亲临学校,为开学典礼致辞。
他们鼓励学子们努力学习,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学子们纷纷表示,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不辜负秦易珩和秦云乔的期望。
模范学校开办后,在李承恩的精心管理下,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
学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,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,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。
其他地区的学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,京城的模范学校成为了全国教育改革的典范。
随着模范学校的成功创办,秦易珩和秦云乔开始将教育改革向全国推广。
他们下令各地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,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,提高教师的待遇。
同时,还组织了一批教育专家,编写了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,确保全国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。
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,秦易珩和秦云乔也遇到了一些阻力。
一些地方官员对教育改革不够重视,认为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在教育上是得不偿失的。
还有一些传统的学者对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持怀疑态度,认为会破坏传统的教育体系。
面对这些阻力,秦易珩和秦云乔并没有退缩。他们亲自到各地视察,向地方官员宣传教育改革的重要性,督促他们落实改革措施。
同时,还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,邀请各地的学者共同探讨教育改革的问题,消除他们的疑虑。
经过几年的努力,全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,教学质量大幅提升,越来越多的学子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秦易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