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话
洛水岸洛神步
这几日阴雨绵绵,扬州一带连下了好些雨。再过十天半月,气候暖和些,观澜山周围的森木更是繁盛。
山谷之间,有两个人不顾春雨凉意,正发奋练其功来。
二人齐齐抬步往水面上跃去,犹如打水漂,只三两下就轻飘飘的跃过水面,勾起了一线涟漪。身法甚是爽落,无一动作多余。
稍晚上岸的那人喜道,“师妹的练法果然有成效,若非有你,我少说要花三两年才能将内功练得如此醇厚。”
被称作师妹的那人却摇了摇头,“你悟性很高,旁人的东西总是很快能学来,不要妄自菲薄。”
那两人便是陈器和杨无失了。他二人自幼就吃尽了习武的苦,不论天气是热是寒,只要没有重伤害病,第二日定要早早起床,奋发练武。
练武修习,一讲悟,二讲勤。二人皆是十七年龄,却能勤悟皆具,在江湖各派各门底下的弟子中相比,更是少之又少了。
陈杨刚刚练成了止水心法的第一境界,竟然一刻不息,开始练起第二境界——逆水而行。
逆风而行倒是容易,但是把风改作水,确实难上加难。人本来就习惯在陆地上行走,能用轻功轻点三两下便过水,他二人已然算是高手。逆着水流而行,居然如镜花水月一样难以摸着了。
二人寻了一处河坝,每逢春汛,这河坝里的水能吃上七八米深。虽然不及黄河的支流粗大,却也有许多树枝泥沙汇聚。连石带瓦,冲势极猛。
第一回陈器打头阵,二人双双在逆流中之立足了片刻,那片水域便再也容不得旁物。浪花上下翻涌,泥沙俱下,把他两人冲出河岸来。
次回,二人心中不免生了馁意,还未站住脚,就想要先抵御水浪。习武最忌束手束脚,二人心中有惧,这一次练得居然比上一次更差。只坚持了一刻就被河水绊入水中,连连吃了好几口水。
江湖有高手曾说,要学成一门独特功法,便要参透编练功法之人内心的深意。
像是《金刚经》、《华山剑法》一类武学典籍,广为世人流传,名家解招数不胜数。近些年江湖势起,茶馆客栈的店小二都练会打上一两套此类功法,等到说书人讲到精彩处,便打上一打,让客人叫几声好,有时也能得些赏头。
这些典籍易学,一是因为有人编撰成书,好让人琢磨成形。二是缘于少林、华山两个门派弟子成群,师友众多,能够口口相授。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止水心经纵然功法精妙,缺了人亲力讲授,却也很难练成。
陈器不是没有向掌门求过指点,掌门答到:自己从未刻意练过止水心法,只是练到深处,浑然自通。
杨无失叹了口气,心想,好在观澜山只是小门小派,若是让高白露去给其他门派当掌门,单单因为缺少师能这一点,不知要被赶下台来多少回。
连练了一旬后,仍然无甚进展。
一日中午,他二人练得累了,在一旁的石岸上靠着歇息。
杨无失浑浑噩噩想到,这止水功法当真是练不得了,平时再难的武学,练了十日之后,多少也有小成。
练习止水心法时,头几日二人还能进步几分,到了后来,居然不进反退了。这心法名为止水,实则要在惊涛骇浪之中逆流而上。
杨无失暗自馁道:不知前任掌门为何异想天开,要给一艘能掀起大风大浪的船艇起一个木筏小舟的小名。
想着想着,他忽的灵光一闪,“师妹,你可知三国时期火烧赤壁时如何烧成的?”
陈器不知他为什么问起这些,“自然是东吴借了东风之势,叫曹军的战船倶被烧毁。”
“不错,曹军原为了抗击水流,用铁锁将战艇连成一排,却不想蜀吴两位军师将计就计,只点燃一只小船,剩下的船只也受了牵连。我们可以效仿曹军,在水中手牵着手,各自抵御一边的水流。如此一来,抗力大大增加,纵使不能逆流而上,也不会坠入河里。”
陈器想了一番,确也是一个好主意。二人抓牢了手,一人守左,一人守右。
杨无失居左边,左手出掌,内力所击之处,泥沙风浪尽数凹陷。陈器居右边,右手倒拔蝉翼剑,朝前方挥劈了一个十字,水浪一瞬间竟然逆流。
杨无失心中又是佩服又是羡慕,初次见面时,此人内力已到纯高境界。待到他经络疏通之后,内力居然可以至于此境!遂手上加劲,又喝出两道掌风。
那掌风直直冲去,以力击力,竟然也逼得水浪湍湍倒转,与陈器那边的水势并驾齐驱。
陈器听到耳边风声历历,偏头看了一眼左方,“好!我们向前去!”
二人左右开路,击开了面前的猛流,脚底的水如静止般平和。趁着力气尚足,二人连上了数步,竟然真的达到逆流而上了。本来天方夜谭的一茬事,今朝一经练成,心里反而很是平静。
陈器上了岸后,一振刀,水珠尽数洒在石岸之上,淅沥沥的响了一片。他转过身来,说,“师兄,咱们可以打一架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