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路上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说路上 > 小厨娘的田园系统 > 第12章 春回大地万象新

第12章 春回大地万象新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立春这日,青林村比过年还要热闹。村口新扎的彩楼上挂满红绸,孩童们举着竹竿挑鞭炮,妇女们蒸的百花糕香气飘出十里。当那辆载着御赐匾额的马车出现在山道上时,锣鼓声、欢呼声霎时震碎了山间的薄雾。

"来了!来了!"

"快看那金匾!"

"小满丫头真给咱们村争光!"

姜小满掀起车帘,望见乡亲们熟悉的笑脸,眼眶瞬间发热。阿婆紧紧攥着她的手,布满皱纹的脸上泛着红光;小草早已按捺不住,半个身子探出车窗,朝着人群用力挥手。

马车刚停稳,铁匠就带着徒弟们将御赐的"御用药膳师"金匾卸下。阳光照在鎏金大字上,晃得人睁不开眼。老村长颤巍巍地抚过匾额边缘,浑浊的眼里泛起泪花:"祖宗保佑...咱们村...咱们村出凤凰了..."

"开席——"

随着周婶一声吆喝,村中央的空地上顿时摆开三十张八仙桌。铁匠连夜打造的铜火锅咕嘟冒泡,周婶带领妇女们端出百样山珍,连最抠门的赵老大都贡献了自家养了三年的老母鸡。

姜小满被簇拥到主桌,面前很快堆起小山般的菜肴。阿婆的碗里更是被塞满了鸡腿和肉丸——这是村里对长者最朴素的敬意。

"丫头,"铁匠端着酒碗站起来,黝黑的脸涨得通红,"这碗敬你!往后需要啥家伙什,尽管开口!"

"还有我们!"周婶领着妇女们举起竹筒杯,"药膳坊扩建的杂活,我们包了!"

此起彼伏的承诺声中,姜小满望着这些朝夕相处的面孔,忽然明白何为"衣锦还乡"。她起身举杯,声音清亮如泉:"这荣耀不只属于我,更属于咱们全村!御赐的千两白银,我打算这样用——"

人群霎时安静。

"三百两扩建药膳坊,两百两开垦后山药田,一百两盖村塾,剩下的..."她看向眼巴巴的乡亲们,"给每户分十两做本钱,想种药材的领种子,想学手艺的来药膳坊!"

短暂的寂静后,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。几个老人激动得直抹眼泪——在这穷乡僻壤,十两银子够全家吃三年饱饭。

阿婆在桌下紧紧握住姜小满的手,指尖微微发抖。老人知道,丫头这是把到手的富贵全分出去了。

春分时节,药膳坊的扩建正式动工。

原本三间土屋的地界,如今扩展到十亩有余。东边是制药区,十二口铜锅昼夜不熄;西边设教学堂,木匠新打的课桌还泛着松香;后院则是一排排晾药架,阿婆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正在翻晒新收的益母草。

"小满姐!"大牛扛着新打的药柜冲进来,"按你画的图纸,三层抽屉带暗格!"

姜小满抚过榫卯严丝合缝的柜体,惊喜地发现铁匠竟在抽屉把手上雕了草药纹样。正要道谢,门外又传来苏娘子的喊声:"让让!新到的川贝母到货——"

原本冷清的后山如今热闹非凡。御赐的消息传开后,周边山民纷纷送来珍稀药材,连深居简出的采药人都慕名而来。姜小满来者不拒,按市价收购的同时,总会多抓一把糖塞给跟着来的孩童。

最让姜小满欣慰的是小草的变化。小女孩如今穿着淡绿色的学徒衫,腰间别着牛皮小账本,俨然是个小管事。

"当归三两,黄芪五钱..."她踮脚核对药柜标签的模样,逗得周婶直乐:"咱们小草姑娘,将来准是个女神医!"

这日午后,姜小满正在教妇女们制作枇杷膏,忽听外头一阵喧哗。铁匠满脸喜色地冲进来:"快去看!你种的铁皮石斛开花了!"

药田里,嫩绿的石斛茎上绽开淡黄小花。这是姜小满用系统兑换的现代种植技术培育的首批药材,比野生石斛更粗壮。围观的山民们啧啧称奇,几个老药农甚至跪下叩拜,说是山神显灵。

【叮!完成"药田初成"任务,获得100点田园值。解锁"现代种植术"中级技能。】

姜小满悄悄退到田埂边,看着阿婆手把手教小草记录生长数据。春风拂过老人银白的发丝,捎来一句低语:"要是你爹娘能看到..."

她心头一颤。这是阿婆第一次主动提起原身父母。

"他们定会为小满姐姐骄傲!"小草脆生生接话,打破突如其来的伤感。姜小满将一老一小搂进怀中,石斛花的清香萦绕鼻尖。

清明前夕,京城送来第一道懿旨。

太后每月所需的药膳,由八百里加急快马运送。姜小满特意设计了三层保温食盒:外层填炭火,中层裹棉絮,最里层是铁匠特制的锡罐。

"这...这是给太后娘娘用的?"负责押运的侍卫看着食盒上的竹编花纹,面露难色。

"竹纹祛火,锡罐保鲜。"姜小满笑着解释,"民女试过,保十二个时辰温热不散。"

侍卫将信将疑地上路,三日后却快马折返,带来个紫檀木匣:"太后娘娘赐的!说食盒甚好,要你再制二十个送入宫中!"

木匣里是一支累丝金凤簪,凤首衔着的东珠足有拇指大。阿婆吓得不敢接,姜小满却注意到匣底压着封信——太医院求教保温技术的文书。

"周叔,"她转头就找铁匠,"劳烦打造批小铜炉,要能嵌在食盒夹层..."

铁匠铺的炉火彻夜不熄。大牛带着徒弟轮班赶工,连七旬的张铁头都来帮忙拉风箱。全村人都知道,这批铜炉关系着药膳坊与皇宫的长久往来。

交货那日,秦嬷嬷亲自押车而来。见着改良后的食盒,这位见多识广的老尚宫也惊叹不已:"难怪娘娘夸你心灵手巧!这铜炉竟能调节火势..."

姜小满但笑不语。谁能想到,这灵感来自阿婆冬日煨汤的炭盆呢?

临行前,秦嬷嬷留下个锦囊:"娘娘听说你在建村塾,这是赏给孩子们的。"锦囊里是十二块金镶玉的长命锁,每块都刻着"杏林春暖"。

当夜,姜小满将长命锁分发给村塾的学童。小草作为"大师姐",给每个孩子戴上金锁。烛光下,十二张稚嫩的脸庞闪着憧憬的光,像极了山间的星子。

谷雨这日,药膳坊迎来特殊客人。

周明引着位青衫书生走进院子时,姜小满正在教妇女们包艾草青团。沾满糯米粉的手来不及擦,书生已深施一礼:"在下孙思邈后人孙仲景,特来拜会药膳大家。"

满院哗然。药王后人竟亲至这山野小村!

原来孙院判归京后,将姜小满的医案整理成册。孙仲景读后大为震撼,不惜跋涉千里前来切磋。

"姑娘以食代药的理念,与先祖'食疗为先'的思想不谋而合。"孙仲景指着晾药架上的紫苏,"但在下有一问:若遇急症重症,药膳当如何应对?"

姜小满引他至诊室,掀开布帘——铁匠特制的移动灶台,阿婆记录的千份问诊案卷,还有按病症分类的药膳图谱,看得孙仲景目瞪口呆。

"急症用药,缓症用膳。"她翻开一册记录,"像王婶的消渴症,先用汤药稳糖,再用药膳调理,如今已能做些轻活。"

孙仲景在村中盘桓七日,与姜小满合著《百膳方》。分别那日,他将祖传的《千金方》抄本相赠:"姑娘之才,当开宗立派。孙某愿为这药膳坊题匾。"

于是"百膳堂"旁多了块"济世堂"分号的匾额。周明趁机牵线,将村里的药材纳入济世堂供应网,昔日穷山沟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集散地。

最开心的当属小草。孙仲景见她天资聪颖,临走前留下本《汤头歌诀》。如今小女孩晨起采药,午后习字,睡前还要背两段歌诀,忙得像只小陀螺。

"慢些跑!"阿婆追着送鸡蛋羹,"正是长身体的时候..."

姜小满倚门而笑。斜阳将药膳坊的影子拉得老长,笼住嬉闹的一老一小。她忽然觉得,所谓"天下第一美食庄园",不过就是这般景象。

小满节气,御赐药田迎来首次丰收。

金线莲、铁皮石斛、七叶一枝花...二十余种珍稀药材铺满晒场,空气里浮动着沁人心脾的药香。周明带来的十辆马车排成长龙,京城三十八家药铺的掌柜亲自验货。

"姜姑娘,这是济世堂的定金。"孙仲景递上檀木匣,"往后每月初一十五,我亲自来收药。"

沉甸甸的金锭落入功德箱,这是姜小满立的规矩——收益三成归药农,三成扩建村塾,四成周转。

热闹的人群外,阿婆正带着村塾孩童辨认药材。老人们坐在新修的廊檐下缝制药囊,用的是太后赏的绸缎边角料。

"小满姐!"小草忽然惊呼,"快看生辰纲!"

众人抬头,只见山道上行来一列朱漆马车。秦嬷嬷捧着明黄卷轴下车,笑吟吟道:"太后娘娘听闻今日丰收,特赐'春满杏林'金匾,外加黄金千两扩建村塾!"

欢呼声中,姜小满望向焕然一新的村庄:药田层叠如碧浪,学堂传来琅琅书声,药膳坊的炊烟与晚霞缠绵。阿婆在教孩子们唱采药歌,沙哑的嗓音混着童声,竟比宫乐更动听。

是夜,姜小满独坐药田。系统提示音忽然响起:

【叮!总评分突破2000,解锁"生态药园"终极技能。主线任务完成度:20%。】

她轻笑摇头。什么天下第一,什么系统任务,早不及眼前这方水土来得重要。

月光如水,药香浮动。姜小满摘下一朵石斛花别在鬓边,朝着京城方向遥遥举杯。她知道,这条用药膳铺就的路,终将通向更广阔的天地。但无论走多远,青林村的炊烟,永远是她归途的灯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